发布于:2025-06-17 04:09:38 来源:a8直播 点击量:14次
在人工智能(AI)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汽车行业之际,慢慢的变多的整车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3月19日,梅赛德斯-奔驰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将投资数千万欧元于Apptronik,人形机器人将在其德国柏林的数字工厂园区中发光发热,助力生产网络的转型。这样的举措不仅让人惊叹,更在车企中掀起了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热潮。
紧随其后,长安汽车于3月18日宣布正在公开寻源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的相关供应商。其新项目的目标是突破驱动、动态控制与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以此推动人形机器人的高性能、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发展。这一策略反映出长安汽车在面临复杂市场之间的竞争时,日益强调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事实上,去年11月,长安汽车曾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和人形机器人。到2026年,长安车企希望能推出飞行汽车,而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针对移动智能出行的综合需求。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也在同一天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表达了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董事长尹同跃透露,奇瑞正在积极开发车载无人机、人形机器人、Robotaxi及飞行汽车等新产业集群。其中,奇瑞墨甲机器人已在马来西亚“上岗”,被用于4S店销售,助力公司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尹同跃更是表示,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总装车间和精细化操作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从行业分析来看,车企投资人形机器人主要受到两个驱动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无人驾驶与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规划和控制技术的高度一致性,使得零部件可以高效复用;其次,由于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车企亟一定要通过AI技术来开发第二增长曲线,以此来实现效益提升。例如,广汽计划将其GoMate机器人部署至生产线进行巡检,而蔚来正在尝试利用机器人辅助质检,两者均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相较于初创机器人公司,传统车企在整机生产及代工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主要得益于其在无人驾驶算法和数据方面的深厚积累。小鹏汽车率先将无人驾驶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结合,其AI机器人Iron已经在小鹏汽车工厂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参与了P7+汽车部分组件的组装。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在两会上披露,Iron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L3初阶能力的量产。
随着慢慢的变多的车企参与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目前已统计出近20家主机厂已或即将进入这一领域,包括特斯拉、小米、吉利、广汽、蔚来、理想、零跑、北汽蓝谷等。与此同时,市场传闻比亚迪也已经启动了名为“尧舜禹”的人形机器人项目。
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量产的元年,全球市场规模在2035年可能达到380亿至2050亿美元的规模。小鹏汽车在财报电话会上指出,具身人形机器人及其与汽车产业的深层融合,将是小鹏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柱。
尽管汽车企业在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时展现出强烈的欲望,但行业挑战不可小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L2级别到L3级别的跨越会十分艰难,其中大模型数据的积累将会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门槛。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与对技术的强度要求远超汽车领域。
“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因为汽车通过驾驶员的行驶行为能自然产生大量的数据,但人形机器人本身缺乏类似的人类经验。”业内分析指出,汽车企业若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有效转化其无人驾驶技术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将有望取得成功;但若企业在无人驾驶技术上尚未成熟,却盲目推进人形机器人项目,那将大概率面临失败的风险。
综上所述,车企的机器人布局不仅是寻找新增长点,也还是为了在未来的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随技术与市场的不断演化,整车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未来,将是一个车与机器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这样的大趋势,无疑可以让我们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